第1章 巩固海防
书名:慈禧太后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2086更新时间:2022-04-07 12:53:05
慈禧垂帘听政的初期,正是西风东渐,洋务初兴的时期。
随着世界的变化,各国的生产力和科技迅猛发展,而中国却依然闭关锁国,渐渐处于落后的状态。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沉睡中的东方古国,睁开了她的眼睛,好奇的看着已经飞速发展的世界。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封建,让西方列强盯紧了她,而且,也因为这样的落后,她将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圈套之中。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原因,那就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清政府的一批上层官员在一系列的强权和不平等的待遇下,也幡然醒悟,他们决定要采取手段,保护中国不让列强继续欺凌,他们举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大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发展着近代教育、建立近代海军、开矿办厂等一系列与外洋有关的实业,这些人就是后来主张实行洋务的“洋务派”,这些实业是政务的办理,统统被称为“洋务”。在当时依然皇权至上的时代里,如果没有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的话,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兴办起如此繁多的实业, 是不可能的。
其实早在咸丰年间,朝廷之中就已经有了兴洋务的萌芽,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初期的准备,只不过,那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形成如此大的规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国和法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一方面,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让清廷增加了与外洋打交道的机会,这让更多的朝廷官员见识到外洋兴起的过程。恭亲王奕、大学士文良等人都开始探寻洋务救国的可能性;第二年,咸丰帝批准了几位大臣关于设立“通商夷务全局”的请求,通商夷务全局,也就是在京城中设立了一个“外交部”,总理各国事务,这也可以看成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一个初期的雏形,它代表着朝廷之中的官员对于外洋实务的认知和态度,也代表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醒悟。
对于这个总理衙门,最先表示支持的就是汉臣曾国藩,因为连年的征战,他是真正的认识到洋人枪炮的厉害,他手下训练有素的士兵多数都是因为洋枪洋炮而丧命,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胆小惧怕,不得已当了逃兵。这就是为什么与洋人打仗总是清廷政府吃亏的主要原因。
洋人的枪炮让曾国藩认识到,冷兵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他还多次向咸丰帝上书,请求拨款建造一个军械所,他缴获过几只洋人制造的枪支,经过一番研究,他已经完全懂得了洋人的枪炮制造原理,如果清政府也能够建起一座工厂,制造枪支弹药的话,那么以后根本就不用惧怕西方的列强了。但是咸丰帝当时在忙着享乐,根本没有时间批阅奏折。所以,曾国藩上书的奏折,就这样石沉大海,无声无息了。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咸丰帝仓皇出逃,到了热河行宫,战事的连连溃败让咸丰帝灰心丧气,没有心情再去督促大臣们奋力一战,再加上体弱多病,根本没有力气批阅奏折,所以他就让慈禧代阅奏折。
因为在皇宫受宠时,慈禧就多次看过曾国藩的奏折,她对于曾国藩的才学和谋略都非常赏识,她也看到了曾国藩请求建造军械所的奏折,她虽然心里一百个同意,但是真正掌权的还是咸丰帝,她只能无可奈何的看着那些奏折被咸丰帝遗忘在几案上。
这一天,曾国藩又呈上了奏折,陈述抵抗太平天国的事情,末了他又提起了想要建造军械所的想法,恳请皇帝做出批示。奏折正好被慈禧看到,趁着这个机会,她赶快将奏折拿到咸丰帝的面前,对咸丰帝说:“万岁爷,曾国藩大人呈上了详叙最新局势的奏折,您要不要过目?”咸丰帝懒懒的说:“朕有点身体不适,你为朕读来听听……”慈禧说:“曾大人说太平军仍然盘踞城中,我清军依然在坚持剿匪,两军相持。依卑职看,要想彻底的打败太平军,一定要将清军的武器装备提升到高层次,如果能建造一个军械所,臣敢发誓,不出一个月,就能彻底打败太平军!”咸丰帝听完之后,依然懒懒地说:“这个曾国藩想的倒是轻松,咱们大清朝又没有洋人制造枪支的技术,如何能够建起一座军械所?到时候造不出枪炮i,岂不是会被天下人耻笑?”慈禧说:“奴婢到是觉得这个曾大人一定是知道怎么制造枪支,所以才一再的上奏,要求建立军械所!万岁爷一直器重曾大人,也知道他为人好学上进,绝对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如就趁着这个机会,让他建起一座军械所,就试试他有多大的能耐?”咸丰帝听了慈禧的话,也觉得有理,就说:“爱妃这么说,朕就让他试一试,看看这个曾国藩会不会辜负朕的一片厚望!”慈禧听了,满心欢喜,连忙拟定好谕旨,就颁发下去了。
咸丰十一年九月,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成立了,以制造子弹、火药、枪炮为主,可以湘军提供部分的武器装备,“内”字就代表这是安庆军自己的军务,虽然它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这是中国建成的第一个近代工厂,这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起。慈禧知道军械所建成之后,一直都对这个小小的工厂充满了期待,她密切关注着军械所的动向。尽管那时的她还不能执掌大权,但是她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气魄深深地触动了。
等到慈禧掌权,因为内忧外患的境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兴洋务的重要性,于是,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这一批人,开始了为朝廷寻求洋务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