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5章 树立威信

第5章 树立威信

书名:慈禧太后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2629更新时间:2022-04-07 12:42:15

初次的垂帘听政,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件极富有挑战的事情。因为先帝的不问朝政,放手政权,又加上内忧外患,她所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政局,还有纷繁复杂的朝政和瞬息万变的军机。

虽然,平日里,她时时伴随着咸丰帝的左右,通过各级呈上的奏报,也对军国大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等到她独自登上政坛,亲自的全权处理这些政务的时候,她才真正地体会到皇帝日理万机的含义。

但是,她是慈禧,在她的眼中,只有征服,没有退缩。大清帝国的运势江河日下,前途一片虚弱不堪。虽然绝非是一时造就而成,一蹴而就。但是,国家大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先来后到。要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力挽狂澜,首先就要处理好自家的问题,而此时,最为棘手的事情,就是政治官场的腐败和官员的无能。首先确定了清廷的领导体系,慈禧就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吏治整顿:

《左传》有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

清廷自从道光、嘉庆以来,世风日下,就是因为官场腐败的现象日益的严重,投机钻营、卖官鬻爵、骄纵不法,这些都是当时官场的普遍现象和风气。由此,民间还产生了一个说法“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就是说清廉的知府,三年任官之后,还有十万银两,那么对于一介贪赃枉法的官员来说,又会有多少雪花银中饱私囊?为什么民间经常说“升官发财”,这其中的联系自然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官员,除了政务,就是要和钱财打交道了,那么看见那些钱财,又有几个人真正的做到不动心?官场有时就如同市场,官职有时就像是商品,标价出售,这在清朝,官职买卖都是有市场的,这在当时,几乎是等同于公开的秘密了。

比如在清朝顺治年间,士族是可以交纳一定的粟米就可以到的监生的职位,但是不能做官。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为了平定三藩之乱,补充军费,广开捐纳来获得军饷。仅仅在三年之内,捐纳出来的知县就有数百人,导致后来直接出现了捐纳制度,渐渐被朝廷所认可:比如,文职可以由监生捐到四品的道员,武职可以由武生捐到捐班。到了道光末年,又分出了“大捐”和“常捐”,各个级别的官员都有明码标价,海防捐、知州、知府等等,都是有不同的价格,最低可以出到一两千两银子,最高可以卖到七八千两,并且皇帝还特地下了谕旨,不用经过吏部,只要有钱即可。这些都还只是公开的买官,还有更过分的就是暗箱操作的“卖缺”,也就是买卖官缺,官缺是清朝官制形式上标榜满汉一体,中央六部长官设满汉复职,但实权都操之于满官之手。“官缺”制度,所有官职岗位分为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当时还按照官职的肥瘦分了几个等级,一等的就是苏浙一带织造与关口的监督,这是个顶肥硕的美差,价格自然也最为昂贵;二等的是各地方三品以上的大员,三等的是学政主考,最末等的就是道府内的官缺;这里的肥瘦也有详细的分类,比如同一个职位,放到两江的富庶和陕甘的偏僻地区相比,价格自然也就不一样,至于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美差,那就要看银两的花销是否到位。

权钱可以交易,官缺可以买卖,贪赃枉法的事情就是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虽然买卖的最初,银两的花销是十分昂贵的,但是一介官职,绝对是捞钱的最好工具,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是最终被剥削的环节,不然为何还那么多的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不惜舍掉身家性命呢?若是做官之后,不去搜刮百姓,如何从中渔利?不去抢占百姓,如何继续打点上下,升官发财呢?这些为官之道,都是公然的,所以民间常常说:“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清朝还有一项十分肥硕的官职,那就是各处的海关税关。

这是一个人人眼红的肥差,但是,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关口监督这一职务通常都是由满族官员来把持。有一史书记载过:例如在广东海关,当时户部定的关税征收任务额是年500万两银,可每年的实际上缴数均在300万两左右,海关监督一年一任,历任监督无一人如数缴齐。待到号称“清末三屠”之一的“屠官”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时,严加整顿,当年即征得660万两。如此说来,竟有一半以上的关税收入落入了私囊!

不仅在官场上,这些黑暗的交易做得风生水起,就连后宫之内,也有妃子卖官鬻爵,为了一己私欲,获得利益,她们就经常借着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大吹“枕头风”,因此而获得官缺的人也不占少数。

国难当头时,这些官吏不思为国担忧,只想着如何在混乱的时代中,攫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在外敌入侵,内乱频起的时候,朝中甚至都没有带兵良将,治国能臣。这些无能庸才只会把大清帝国搅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慈禧太后看到了这一点,就下定决心,采取了一系列整治的措施。

第一个撞到慈禧太后的枪口上的,是兵部侍郎庆英。

庆英当时在兵部动用公款,后来被人检举揭发,兵部拟定给他官降二级的处分。但是,庆英觉得这对自己的处罚过于苛刻了,做官的,有几个不行贿受贿的?他觉得只要想通过恭亲王在两宫太后议政时,为自己开脱一下,那么就一定能够求得两宫太后的格外开恩。

这一天,夜色渐沉,忙碌了一天的奕从军机处回到恭王府。刚到家,下人就传报兵部侍郎庆英求见。奕早就知道这个兵部侍郎庆英,他官迷心窍,私自挪用公款,按律是应当革职的。案发后庆英对兵部解释说是为了给母亲治病才挪用公款,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所以在初审的时候只官职被降两级。奕心里直犯嘀咕,这么晚了他来干什么,但奕也不好推辞不见,便宣他进来。

“王爷吉祥!”庆英一见到这位极权重的议政王,立即下跪请安。“快起来吧,庆英大人这么晚求见不知所为何事?”奕不想和他浪费时间,只能进入入主题。“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只是给王爷来请安,顺便跟王爷表表孝心。王爷日理万机,是国家的大功臣啊!”庆英满脸带笑地尽说好话。“庆英大人言重了!” 奕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对于他的恭维有些莫名其妙。

“大人,这个……是卑职孝敬您的!”庆英说着,赶紧跪在地上,一边从怀里掏出两张银票,放到了奕手中,“王爷,庆英一时着急为给老母治病才会铸下大错,但是却因此被降两级,这样的处罚是不是有些严重了》依卑职的意思,恳请王爷看在庆英一片孝心的份儿上,帮帮庆英吧!”庆英见时机到了,才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一边说一边磕头,他一心认为,自己的罪按照惯例降两级太重了,而且在大清朝有哪个官不挪用公款的,怎么单拿自己来开刀?庆英越想心里越别扭,不甘心就这么被降两级,他知道恭亲王在太后面前能说上话,而且话的分量也很重,如果太后开恩,就一定能够从轻处理。奕皱了皱眉头,伸手拿过了银票,但是没有说话,

庆英见奕接过银票,料想王爷一定会心花怒放,这天底下就没有不爱钱财的人!他觉得自己事情,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