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重典
书名:极品县太爷作者名:爱吃波波鱼本章字数:2091更新时间:2023-08-07 23:31:55
“大人,下官以为乱世当用重典,土司对我大明阳奉阴违,日后必定生事。”
军营当中,霍云耐心禀告,将今日所见,一一告诉陆子吟。
陆子吟不动如山,坐在书桌面前,淡淡道:“既然如你所言,石耶洞司心怀鬼胎,便立刻勒令酉阳宣抚司的土司全都来重庆府,若有不从,杀无赦。”
“再以两千甲士南下,镇压酉阳宣抚司,给西南夷们做出表率。石耶洞司土司需要甄别,无关者治隐瞒不报之罪;涉及中的人,全都革拿。送上船只,迁移辽东。”
“大人行事果断,下官佩服。”霍云深吸一口气,倒不是假的佩服,而是真的。
大明上下,杀伐果断的人没几个。眼前的平西侯三言两语便下令拿下一个土司,约莫一个县的百姓。
此事一旦成功,酉阳宣抚司也没有存在的价值,辖地可以直接并入重庆府。
这是大功一件!
“早就该这样做了,准备迁移百姓南下,酉阳宣抚司七成百姓都要迁移到辽东等地,空缺出来的土地补充两成重庆府各地百姓。”
陆子吟倒也不以为然,酉阳宣抚司,甚至四川行都司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大明存在快两百年了,必须改革下去。
想要进一步让宗室,士绅听话,就得杀鸡儆猴。大明官场争斗不休,想要对宗室士绅下手,得罪人太多。
还得挑软柿子来捏。
把土司杀得人头滚滚的同时,编练十万大军,这才能够让士绅乖乖听话。
士绅本质上就是改土归流之后的土司,他们在地方上面的权利对比土司,丝毫不差。只不过士绅是不会反对大明的,他们是大明的利益既得者。
土司在大明的利益不多,他们会反叛。
这是他们唯一的差别。
边上,霍云心中佩服。他也想迁移百姓,但没有陆子吟考虑的这么周祥。别的不说,单单是以汉民充入酉阳宣抚司,就是他不敢做的事情。
大明上下,也就内阁商定之后,才有大规模迁移百姓一事。
而内阁之外,真正做事的人是平西侯。
若无平西侯作保证,以军户安人心,又有去岁丰收一事。
不然迁移百姓,必定会逼得百姓谋反!
大明百姓跟官府的关系,是打成一片。物理意义上面的打成一片。
两者的关系势如水火,矛盾重重。迁移百姓的许多问题官府根本无法解决,以至于朱元璋迁移百姓的时候要将百姓的双手捆起来。
到了嘉靖时期,大明百姓跟官府的关系更是紧张。无论是土地矛盾,还是徭役,税赋。
基本每一年大明都会出现一两个县的百姓反抗大明。
哪怕是朱元璋时期,这种事情都很多。
也就平西侯这些年为大明百姓做了不少事情,减轻了大明财政压力,让军户宗室士绅,以及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许多。
少了矛盾,人人奔向新生活,自己麾下的贪官污吏,也不贪污了。
没人不怕死。
......
来自于陆子吟的军令如山一样,让无数军士备战,他们从重庆府南下,度过长江后,便奔赴酉阳宣抚司。
赵子昂亲率一千老卒,两千新军作为前军,身后是上万明军的援军。
明军南下,声势浩大。
就在明军还未抵达酉阳宣抚司的时候,此地的土司便已经震动。许多土司都已经忘记上一次大明军队踏足酉阳宣抚司是什么时候。此地一直都是大明羁縻管理,只要不叛乱,基本没人管。
管他一年半载,还是三五十年,这片土地没有任何变化。
时间停滞,荒凉的酉阳宣抚司跟重庆府差别极大,沿途百姓饥寒交迫,只是向北,去码头上面讨生活。
“给他们食物,军吏组织他们向北,沿途准备好饭食。一切支出,都记录下来,由总督府核准。”
赵子昂迅速而果断的下令,他自己便是军户出身,穷苦惯了,见不得穷苦人。眼看这些人拖儿带女向北,他宁愿先斩后奏,也要让他们吃一顿饱饭。
至于上面是如何态度,他倒是不怎么在意。
平西侯爱民如子,不会坐视,其余官僚如何想的,他一点不在乎。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迎奉上意的人。
平西侯喜欢什么,他们就会想办法满意平西侯。
哪怕是假惺惺的在百姓面前表演,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好人。
“末将领命。”
数名军官军吏领命,在已经变形的军列当中挑选几个人作为助手后,便开始与伙夫一起收集干粮,给予百姓充饥。
“把总,这些全都拿去。”军列里面,一个军士开口,将口袋里面的肉干都塞给边上的军吏。
军吏职责分明,职位跟新军一样。
一般三千人的队伍当中有一个总旗的军吏,最高者为总旗,负责军纪,以及后勤统筹。
军士们对自己的衣食父母都十分尊敬,哪怕是小卒,他们也诚心叫他们把总。
“留一些......”那军吏摇头,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
新军总旗上前按住军吏,道:“新军不是吃不上干粮就打不了仗的,大不了今天中午不吃,全都拿走,俺们都是穷苦人,过过他们的日子,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他说的实诚,新军军饷充足,吃的也好,自然不会为了一顿饭而心生不满。更别说穷苦人在纪律约束之后,知道感恩,怜悯。
对跟自己出身一样的人,天然的生出保护欲来。
他们相信,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在自己家乡,也会有新军袍泽弟兄这样做。只要有侯爷的地方,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那就全都留下,不吃饭还能不能打仗?”
赵子昂看着眼前一幕,旋即开口:“能不能?”
“能!”
一个军士开口,回答他的是无数人的应和。三千人的队伍很长,但在停歇当中,军士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对自己而言的一顿饭,对许多人而言,那就是救命的粮食。
孰轻孰重,他们很清楚。
“那就将口袋里面的干粮全都用来赈济他们,等入了酉阳,咱们再好好吃一顿。”
军队沿江而下,直奔酉阳而去,所携带的干粮着实不多。
就在滔滔不绝的江水边上,大明军士身上的干粮全都交给百姓,随后才不疾不徐的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