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章 棺材铺子

书名:命中注定之幽冥花作者名:曲惊尘本章字数:2351更新时间:2022-01-10 14:51:55

转眼就到周日,下午从家里出发时,母亲刘凤兰是个任劳任怨的本分农村人,不住的叮嘱我县城里的人,稀罕土特产,到人家家里要懂礼貌,要有眼力劲等等,一边把土鸡蛋、红薯、土豆等很沉的装了两大袋,又拿袋子塞了豆酱和干馍片,絮絮叨叨中天色渐晚,我也是好奇和期待着新环境的不同,到宿舍后,迅速把被褥打包,连同土特产等一起装进一个大的蛇皮袋子中,扛着就直奔孙志鹏的家去了。

我们这里晚饭吃的早,六点左右,大多数家庭都吃好晚饭洗涮收拾好锅碗了,我特意选了这个时间,避免第一次去人家里就赶着饭点去的。

街上行人还是挺多的,各种临街铺子叫卖声此起彼伏,买磁带的店铺和各类明星画报摊子,比各种小吃更吸引我的目光。孙志鹏家挺靠近县城主街的一条小街上,需要穿过古县城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文庙。文庙广场也是县城中心夜晚最繁华的地段,各种小吃,小玩具、手工艺、土特产、水果、衣服琳琅满目,我很喜欢吃的的琼锅糖和芝麻筒,还有随时“砰”的一声响爆米花,正宗的陕西凉皮、肉夹馍香味远远就传来。。。

文庙前面有一方翠屏六龙壁,由鲜艳精致的琉璃花砖砌成,六龙神态各异,六龙泳舞,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栩栩如生,建于明代,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据说是除北京的九龙壁之外,地方上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六龙壁。文庙建于唐朝,现在是县文化馆,馆内众多历史名人的墨宝,形成碑林,比较著名的如唐金仙公主提书、唐开元名将李思训、宋书法大家米芾等等。

我当然不是欣赏风景,也不是眼馋小吃,扛着挺重的袋子,偶尔放下歇息会,走着看着闻着,很快就到了庙前街,这条街相对就安静多了,古朴的街道不深,几百米的样子,蒲县是有名的烟花爆竹之乡,这条街除了几家饭店,基本上就是香烛店,烟花爆竹店了,可能是离文庙近,历史上便传承下来,提供香火的街道。26号,在巷子中部,黑门宽大厚实,对开,银元大小的铆钉对称地嵌在门上,是典型的民宅如意门,就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大门。

平时从孙志鹏的穿着打扮来看,他家的条件应该挺好的,当我看到阔气的大门和院落围墙的大体长度时,还是吃了一惊,原来这么气派。这让我内心那股因成绩骄傲的世界又增添了几分自卑,扛着蛇皮袋门口徘徊了几圈,愣是没有鼓起勇气去敲门,要不等小鸟回来?或许他已经回到家了吧,来都来了,进呗?

这么犹豫着天色渐渐发暗起来,略一思量,定了定神,右手抓扶住袋子,左手抓向圆环的铁质门扣准备叩门,许是背了重物,抓住圆环的左手带了点向下的力,还没敲响,门就在力道下,缓缓打开,门虽厚实却很灵活,轻微的木材摩擦吱吱声中已开了小半扇,足够我进去了。

当下不再犹豫,跨门而入,黄昏的缘故,院内光线较暗,门开的瞬间,随着我进入前庭院,眼睛适应后,眼前的一幕,让我本想喊出“孙志鹏”名字的话,变成“啊。。。”的短促紧张的一声低叫,右手一松,肩上的蛇皮袋噗地滑落到地上,人呆呆地愣在原地。。。

刚入门口的前庭中左右两侧分别横列了四具棺材,乌黑发亮,棺材一头拱起,红漆勾勒出轮廓线格外醒目,棺材下面是四条长木凳支撑,抬头正前方是中庭,长方形的天井因四周房屋遮挡,光线是傍晚的昏暗色,天井下方是红砖砌成的一圈内塘,一方人高的假山,和盆栽的植物花卉,高出内塘两侧是过道,两侧对称的是各两间房屋,假山后是一方宽大的屏风,被假山和屏风遮挡,后堂只能看到外面露出的主建筑的砖瓦和高大的屋脊。

眼睛迅速扫描环境,脑袋依然没有从震惊和恐惧中反应过来,腿自然也没有动,这静静的十几秒中,我完全处于蒙的状态,急剧的心跳让我下意识的右手捂住胸口,左手紧握。

“你找谁?”一个幽幽的声音划破宁静,随后右侧第二个棺材后面露出一个头,准确来讲就是头皮和头发部分,黑发黑馆,随后头发自棺材一侧移动着朝我的方向“飘”来。

我顿时是头皮发麻,浑身颤抖,一股寒意瞬间脸色苍白,一个念头就是快跑,可腿根本就不听使唤。

这时,头发从棺材后闪现出来,一位蓝色布衫腰间系着花格围裙的中年妇女,手拿刷子,站在我的面前,疑惑的盯着我,见我愣愣的看着她,又问道:“你是。。。”

我紧握的手,都有汗渗出,强行镇定,支支吾吾的说到:“婶。。。婶婶,小鸟。。。在不?哦,不。。。孙志鹏。。。在家不?我是他同学。。。”

那中年妇女怔了怔:“哦,你是林风吧!”随后,放下手中的刷子,搓了搓手,应该是手上黑色油漆的缘故,双手在围裙上抹了几下,脸上温和的笑意浮现,边抹边说到:“来,快进屋来坐,小鹏跟我讲过说你会来。。。走,进屋。。。”

我往前挪了一步,怔了怔,应该是还没有从刚才的恍惚中反应过来,马上说到:“婶婶,我。。。我还有些东西在学校,还得回去拿下。。。”,随后转身就出门,并没再给中年妇女继续讲下去,出门后,才听到身后传来“那好。。。这孩子。。。”的声音。

接下来,我回学校的路上几乎是跑着的,额头和手心的汗等到了宿舍后才消退。这个年纪的我,对于鬼神是信的,虽然学校正统教育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高一政治我的分数几乎是满分,可打小村里的长辈就经常说起神秘的鬼怪故事,尤其是夏天农忙季节,麦子收割好或扎堆或平摊在平整的土场里,有人搬着板凳,有的带上草席,有的就直接躺在麦杆上,三五人聚一起乘凉,看麦场,那个年代农村人大多淳朴,不是担心偷麦子,而是担心晚上在家睡的沉,万一起风下雨,麦子雨水一泡,那可是要命的事。麦场是每个村子最光滑和平整的风景线,而且又是很大一片,好多人家的麦场连在一起,宽敞,干净,凉快。那个时候没什么娱乐活动,如果有村里年长一辈的老人讲鬼故事,大半个村的人都会慢慢围拢过来,我们小孩子听得是又怕有想听,有些太恐怖的部分,大人通常会驱赶小孩的,但哪里赶的走呀,我们都是窜着不同的方位和缝隙听的,在旁边瞪眼睛焦急听众不断“后来呢?后来怎么样啦”的催促中,故事继续恐怖的精彩。其实,现在想想,童年恐怖故事的阴影对我们的胆子影响还是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