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第8章 齐天大圣和太监冯保(四)
书名:西游滑稽列传作者名:孟河子本章字数:2925更新时间:2021-11-18 15:52:48
西游记中的悟空和冯保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都经历了弃道从释的思想转变。美猴王原本一心向道,想要长生不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当上了“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后,在观音菩萨的劝说下,悟空又皈依佛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修成正果,做了佛教的“斗战胜佛”。再来看看冯保,前后服侍过三位皇帝:嘉靖,隆庆和万历,期间正好经历了道教由盛转衰,佛教迅速崛起的社会思潮转变,也有着弃道从释的深刻动机。
冯保可是嘉靖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嘉靖不仅简拔他做了秉笔太监,又“赏蟒衣玉带禄米,许在内府骑马,寻赐坐蟒”,甚至不呼其名,称为“大写字”。得到皇帝如此宠任,冯保自然也会一心向道。所谓“上要所好,下必甚焉”。这大概就是美猴王一心向道的原因。
隆庆皇帝受父亲影响,同样喜好神仙方术,不过却不是为了追求长生。这位皇帝耽于声色,颇有点纵欲,喜好方术,只为了纵情享受,故常服食红铅,秋石等热剂丹药来助兴。这些丹药其实就是春药。而隆庆身边的宦官又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以致损伤龙体,“阳物昼不仆”,遂不能视朝。据高拱揭发,给隆庆进献丹药的太监中就有冯保。高拱在《病榻遗言》中写道,冯保“造进诲淫之器以荡圣心,私进邪燥之药以损圣体。先帝因以成疾,遂至弥留。此事无人不知,无人不痛恨者。”高拱甚至把隆庆皇帝的英年早逝归罪于冯保。这也说明隆庆朝的冯保,依然倾向于道教。到了万历初年,风气大变。佛教迅速兴起,并蔚然成风,冯保不可避免会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明代太监本就有信奉佛教的优良传统。王世贞就说过,太监最信因果,在《游西山诸寺有感》中还感叹道:“西山二百寺,蝉缓琉璃刹。其人中贵人,往往称檀越”。明代的太监还热衷营建寺庙。这是因为太监无后,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只能另择吉壤。于是转而兴修庙宇,作为退休后的安生之所,死后安葬寺中,希望延续生前的富贵,继续享受人间香火。冯保作为太监,不可能不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冯保的女主人李太后,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对佛教的热情毫不亚于嘉靖对道教的热衷,李太后在宫中还被尊为“九莲菩萨”。还有万历皇帝,更是深受母亲影响,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主人全都改信了佛教,作为奴才的冯保,弃道从释,恰逢其时。
关于冯保的佛教信仰,从其别号就能看出。冯保号“双林”。这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别号。“双林”,也称娑罗双树,为佛祖涅槃之所。有时也借指释迦摩尼或寺院。北京附近就有一座“双林寺”。由此不难看出佛教对冯保的深刻影响。悟空大闹天宫时,作者赋诗一首:“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诗中出现了冯保的“双林”别号,又提及如来,而“马猿合作心和意”一句,像是在暗指一个“冯”字。冯保万历二年为自己修建的寿藏也遵循了明代太监热衷兴建庙宇的光荣传统,里面同样出现了僧寺。和其他太监一样,冯保最后的归宿终究离不开佛教。可见,西游记的影射十分巧妙,与历史高度相似。
悟空大闹天宫时,作者这样描述道:“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诗中出现了冯保的“双林”别号,又提及如来,而“马猿合作心和意”一句,像是在暗喻一个“冯”字,进一步暗示我们,齐天大圣的真实身份就是太监冯保。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太监冯保只是悟空这个文学形象众多原型的其中之一。悟空这个人物十分复杂。因为西游记属于世代累积型的文学作品,悟空也属于世代累积型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渐渐形成了宋金平话中的白衣秀士猴行者和杂剧中的通天大圣。小说中的悟空则属于各种版本的集大成者,作者借鉴了各种版本的悟空形象,为了影射冯保,又给这个形象赋予了一些新的特质,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形象。有时作者本人,有时也会化身悟空,现身说法,比如悟空车迟国告诫国王的那番话语,分明表达了作者的主张。所以,太监冯保只能视为悟空诸多原型中的其中一个而已。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这一观点,在解读书中其他角色的历史原型时,同样适用。
阅读原文时会发现,悟空跟随须菩提祖师学艺的这段经历,依稀是冯保初入皇宫,选入内书堂习书的真实际遇。
美猴王跟随祖师学艺十年。前面七年,“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此外,“闲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猴王千里迢迢,专为学道而来,结果却干起了杂役,倒像是刚刚入宫的小火者。内廷中的宦官也分品级,太监是高级宦官的称谓,正四品,其下还有左、右少监,从四品;左、右监丞,正五品;典簿,正六品;长随、奉御,从六品,其他没有品级的就是小火者。他们主要负责宫中洒扫之事,正是悟空前七年所从事的杂役。
七年后,悟空才有机会聆听祖师讲道,还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所以,悟空真正学道的时间只有三年,他自己也说“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凑巧的是,冯保内书堂习书的时间也仅有三年。悟空真正学道的这三年无疑是冯保内书堂习书时的真实际遇了。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完全吻合,另一个关键证据就是悟空学艺过程中屡次出现的松树。
《徐显卿宦迹图》之《司礼授书》为我们真实再现了内书堂力的真实场景。画面中最显眼的就是担任讲官的翰林院修撰徐显卿。他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圆领,胸前缀鹭鸶方补。两侧站立的是听课的大小宦官。这些宦官有的头戴官帽,腰悬牙牌。这是已经赏赐冠带,有一定地位的年轻宦官。有的还梳着发髻,没有冠带,腰悬乌木牌,看起来也很稚嫩。这就是初入皇宫的小火者。除了众多的人物,画中占据最大篇幅的当属那郁郁葱葱,虬枝盘结的松树了,占据了画面的一半以上。《酌中志》也记载:“祖宗旧制,司礼监第一层门向西,与新房门一样。门之内稍南,有松树十余株者,内书堂也。”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图画记录,内书堂最显眼的莫过于十余株老松树。巧合的是,悟空学艺期间,也与松树有不解之缘,且相始相终。猴王初到祖师洞府,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悟空后来被师傅赶走,也与松树有关。当时,悟空和师兄在松树下会讲,师兄们撺掇悟空演练祖师传授的本领,让他变棵松树。“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真个是: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众人鼓掌嚷闹,惊动祖师。悟空因此遭到祖师批评,不得已离开了师傅。悟空学艺过程竟与松树相始相终。这绝非巧合,应该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作者应该熟悉内书堂的情形。
内书堂是宦官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唯一场所。选入的小内使多是年龄十余岁的聪明伶俐者,授课老师则是翰林院的资深大儒。由于明代宦官普遍不识字,能在内书堂接受正规教育,无疑会对将来的仕途发展,大有裨益。冯保在内书堂学习三年,三年后钦拨司礼监六科廊写字。这可是皇帝亲自下旨选拔的,只有成绩优异者才有机会选入。少年冯保无疑是内书堂中的佼佼者。冯保也从这里起步,正式开启了他辉煌的一生。所以,悟空学艺的十年,依稀就是少年冯保初入皇宫时的真实际遇了。悟空的师傅,须菩提祖师,无疑是翰林院一位资深大儒。那么他的真实身份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