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我也想上大学
书名:西镇流年作者名:梧桐雨本章字数:3276更新时间:2024-12-27 17:21:54
十年后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啊!
改革开放的春潮,在大江南北涌动。
西镇挟裹在前行的潮流中,豪情满怀。
供销社新进了不少货,玲琅满目,吸引着镇上的大姑娘小媳妇三天两头看新鲜。
家家户户家里装上了喇叭,有啥事,村长往大队里的扩音器前一坐,就“现场直播”了。
西镇喧腾起来了。
昌盛一家也喜上眉梢,日子有了有奔头啦。
前几年,昌盛把老穆家的旧房子上了房泥,门窗也加了固,一家人搬到了那里。昌盛又给园里栽上了桃树,橘树,日子也就枝繁叶茂起来。
坐在小院里,看孩子们嬉闹,是月兰和昌盛感到最幸福的时候。
“昌盛,这日子总算是熬过来了呢。你看,娃们一个个都活蹦乱跳的,也算是咱们前世修来的福气!”月兰刚四十,两鬓角已有了丝丝缕缕的白发。
那是熬心熬的。五个娃又要吃又要喝的,还要穿囫囵,在缺吃少穿的时候,能不把一个女人累跨?
现在最大的孩子李国十七岁了,最小的李安也十岁了。
“这些年,让你受累了,月兰。你看,现在政策好了,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昌盛也不敢再回忆那梦魇似的年月,一想起来挨饿的滋味腿就软了。
日子再不好过,昌盛和月兰也是相互打气,彼此鼓劲着走过来的。
几个孩子中,李国最喜欢读书。
小时候就搜腾着把镇上学校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一类的小人书看了个遍。
后来,又跟镇上学校的几位老师混熟悉了,居然打听着借了不少书,过足了读书瘾。
自然,李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念,在学校的大会上也念。
只可惜,家里实在供不起他念太多书,刚上初三,他就回家挣工分了。但一有时间,李依然会想办法借书看。
李国看书看到了入迷的地步。
有一次捧着书,直接撞到电线杆子上了,还没反应过来,对着电线杆说:
“咋不说一声呢,我也没惹你,打我做什么!”因此被镇上人当作笑话。
从书里头,李国知道世上除西镇外,还有很多神奇又辽阔的地方,有繁华的城市,有美丽的大草原,太让人向往了。
李国的心里暗暗地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他想飞翔。
那天,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
堂屋里的喇叭响了:“乡亲们,好消息,好消息——”村长故意拉长了声音。
昌盛一家端着碗,停在半空里,谁也没有咀嚼,静静地等待下文。
“恢复高考后,有大批学生进入到高校,形势喜人。县里一中贴出通知,招收有一定文化课基础的学生,参加复读!有想去的,抓紧来队里详细了解情况!”
李国当即放下碗,就飞奔出去了。
“这娃,也不把饭吃完,着急慌忙地人作甚!”昌盛不以为然,也没料到李国还惦记着回学校念书的事。
去大队了解了一圈情况,镇上和他一般大的都准备娶媳妇呢。大队里也没几个人。李国很快就把底摸清楚了。
他非常高兴,机会终于来了。
一进门,他就大声宣布:“我要重返校园去读书啦!”
昌盛瞪了一眼李国:“想干啥就干啥,由你呢?”李国看爹爹沉着脸,知道他老人家不乐意。
“爹爹,我只是有点太高兴了。这不,才跟您老人家商量呢,是不?”
李国知道在这个时候得讲得策略,硬碰硬是不行的。
李国朝娘努努嘴,意思让帮帮腔。
月兰知道昌盛的软肋,他也见不得别人的苦。
“昌盛,国儿从小就喜欢看书,咱家条件不好,也把娃耽误了不是?这几年他在家,也没少帮着咱干活!”月兰找准了切口,开始理论。
“你也不是不晓得国儿的成绩有多好,以前学校的老师们总是夸着呢。也有人叹惜,与这娃不念书真是可惜了!”月兰继续道。
“好是好,可这书念多了,也换不来工分呐!”
昌盛的想法很实际的,书念上些就行了,再过两年,结婚娶媳妇才是正事。
昌盛总是拿李国和镇上同龄的娃们比较。
“昌盛,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吃的苦还少么?你咋就想不明白呢!”月兰显然是带了点气。
昌盛不言传,坐在台沿边上沉默了,只是低头抽烟。
“我爹就想着抱孙子!”李国知道父亲想啥哩,气死鼓鼓地说道。
“他爹,娃爱念就让念呗,你拉个后腿干什么!”月兰没想到昌盛会反对。
“其实,我不是不想让娃去念书。可想想以前挨饿的时候,我怕娃出去再受罪。待在身边,到底还是踏实些。”
原来昌盛被以前的日子惊吓怕了。
看爹爹松了口,李国赶紧凑到爹爹面前蹲着:“爹爹,您这是同意我继续上学了?!”
“再不同意,你娘就要和我闹翻哩!”昌盛笑了。他知道月兰的脾气。
李国一蹦三尺高,兴奋地在院子里转圈圈:“我也要考大学啦!”
就这样,李国又回到了校园,离大学梦越来越近。他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分外用功。
周末,李国从学校回家来,看到爹娘坐在院子里,笑哈哈地调侃道:
“老两口又在忆苦思甜呐!”说完,把自行车放墙根一立,笑着跳进屋去了。
“这孩子,越来越没大没小的了!”月兰嗔怪道,眼睛却是那种永远也看不够的神情。
月兰索索地起身,从园子时割了一把葱花,她答应娃们,今天乘李国回来,要给他们烙葱花饼吃哩。
“哥哥回来了,哥哥回来了!”弟弟李泰眼最尖,一下子喊开了。
接着,马壮、李民和李安也凑过来,围着哥哥,亲热得不得了。
李国上了高中,一下子跟原来的穿戴不一样了。
他天生爱天净,常常把他的白衬衫、白球鞋洗得新的一样。
他个头也窜得快,人长得清秀斯文,天生幽默,说与起话来能把人笑翻。
对父母也很上心,从小就在晚上提醒月兰把门插好,把鸡圈好。
有好吃的,也总舍不得吃完,月兰吃一口他才吃。
月兰经常开玩笑说:“国儿要是个丫头就好了!”
“娘,您就把我当女儿算了,先给我备一份嫁妆呗!”李国跟娘开玩笑。
“你这坏小子,越来越贫嘴了!” 笑眯眯地望着国儿。
“娘,您看这是什么?”
李国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硬纸,上面有金黄色的边儿,上面有字,可惜月兰不认识。
“又得奖状啦?”月兰试探着问。
“娘,也是个奖,但不是奖状,是荣誉证书,我的作文《母亲的双手》在全国作文大赛中得了二等奖!”
李国得意地讲给娘听。
其实,那篇作文写哭了李国。
从小到大,他亲眼看到娘的双手编草帽时被稻草扎得伤痕累累,冬天到河边洗衣服时又被冻得勒口到处都是。
娘的手,为他们做饭做馍馍,上鞋缝棉袄……他一想到娘的手,就更加刻苦了。
“我们的李国越来越有出息了。”月兰对刚进屋的昌盛夸着。
“是啊,这孩子,还真是块念书的料!”昌盛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李民、李泰、马壮、李安,你们都给我听好了,以后,可得好好向你们的李国哥学习啊!他给你们带了个好头呢!”
昌盛温和地告诫道。
月兰在炉子上打了糨子,趁烙饼的空档,洗净手,把李国的荣誉证书粘在了那一溜奖状的最末端,满足而自豪。
“月兰,今儿个高兴,多烙几个葱花饼,让孩子们吃欢喜!”昌盛吩咐道。
“哎,知道了!”月兰应声道。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高考张榜时,李国还在帮家里人收拾麦子。
村上喇叭又响了。
“乡亲们,特大喜讯,特大喜讯,咱西镇出大学生啦!”村长激动得声音都有点沙哑。
田里干活的,巷子里走路的,供销社门口唠嗑的,都不约而同地凝神屏气,想知道这人是谁。
“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李国,李昌盛家的后生!他考到北京去了,真了不得!”村长显然非常高兴。
“啊?我考上了! 我考上大学啦!”李国一把撇下镰刀,向家里飞奔而去,他要把这个好消息亲自向爹娘再报告一遍。
李国一下子猛扑在昌盛的怀里,陷些把爹爹撞翻。
原来,听到消息后,昌盛和月兰也正往地里赶紧,想把好消息告诉国儿。
“真考上了呢!”昌盛笑得合不拢嘴。
月兰捏着李国的双手:“我的儿,真让娘开心!”
弟弟娃娃们嘻嘻哈哈地,拽着哥哥要糖吃。
“买,哥答应给你们买最好吃的大白兔奶糖,好不好!”
“太好了!太好了!”李安拍手叫道。
李国考上大学,成为彻底改变家人命运的开始。
开学那天,村长特地为李国戴上大红花,并召集乡亲们为李国凑了些心意。
“李国是咱西镇的第一个大学生,开了个好头,是我们西镇的骄傲!”大家纷纷鼓掌欢送。
从西镇的滨河长堤,一直到镇口,送行的乡亲站成了长队。
李国身穿一套蓝色的咔叽布中山装,胸佩大红花,边走边向大家致谢。
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走向美好而幸福的未来。
走到队伍尽头,李国回转身子,深深地向乡亲们鞠了一躬。
李国心潮澎湃,深情地望了一眼西镇,挥手向乡亲们告别。
他看见爹娘和弟弟妹妹们,也在人群里,使劲向他挥手。李国眼角湿了。
以前那么渴望离开西镇,到远方寻找梦想,现在真的要走了,才发现,那样不舍。
西镇,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别了,西镇!别了,我的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