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商界伟业,从来不走寻常路
书名:商业奇才背后的传奇故事作者名:怀乡本章字数:3924更新时间:2021-06-22 04:09:02
导言:在中国的汽车行业,李书福这个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天下皆知。他所创建的汽车企业更是走出国门,为国争光。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李书福亲笔撰写了万字长文回顾了自己3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先读一读他的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也曾在《人民日报》等官办媒体上被刊载。
我是一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元-10元人民币,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上小学每学期交书本费大概1.2元,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上初中一年级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了校园和乡村。虽然我沉浸在放牛的快乐生活之中,但改革开放的春雷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花,散发无穷涟漪,农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甚至还允许搞个体私营经济,我真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还有这样的大好事?因此,我无心上学了,开始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文件,一系列方针、政策。三年初中学业我用了两年时间就匆匆完成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对高中学习失去了耐心,人在学校,心在游离,引起我父亲的极度不满,几次受到惩罚。高中还没有毕业,我就开始规划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梦想。
家里有辆自行车,我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人民币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启了我的创业生涯。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照相。由于我服务热情,照相质量也不错,很快赚了几百元人民币。后来开了照相馆,用现在的话说,我的业务已经升级了。由于资金有限,我的照相馆的所有设备几乎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的,包括大型座机、灯光、道具等等。当然,那个年代开照相馆也是不容易的,必须要公安局批准。因为照相行业属于特种行业,由于我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接受教育与处罚,可能是因为我的态度比较好,即便要求关门停业,照相馆仍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后来因为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我就寻求新的机会,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
那个时候的台州,废旧电器市场已经比较发达了,我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利用我家房子比较大的优势,进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这完全是变废为宝的技术,可谓循环经济,效益确实不错。后来,我的这些技术被其他人学会了,因而出现激烈的供应链竞争,废旧零部件成本也越来越高,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电冰箱开始进入家庭,我再次开启一个新的创业进程,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虽然过程十分坎坷,但磨难的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奋斗的过程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因为公司初创,没有土地更没有厂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虽然从理论上设想很好,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不尽人意,经过近400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失败与总结,我的手掌都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见人不敢伸手,浑身疲惫不堪。研究试生产终于成功了,但人家自己要发展工业,决定收回厂房,我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到哪里呢?真不知道。当然天无绝人之路,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路桥中学校办工厂并以校办工厂名义生产、销售产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所有机器设备搬迁到了新租用的路中校办厂,刚安顿下来,开始生产不到一个星期,事情又发生了。这个校办厂的周边是老师宿舍,我们加班加点生产电冰箱零件产生较大噪音,老师们晚上很难入睡,集体罢教,学校要求我们必须立即搬迁,我们又被厂房难住了。搬到哪里呢?我们在方圆几十里到处托人,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自来水厂,虽然房子不大,但周边没有居民,我们很高兴,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继续圆梦的地方。但这个水厂已经切断电源,必须找供电部门批电,几经周折,与村支书反复协商,终于找到这个村的电管员,请求装一个电表,把村里的电分一些给我们用于生产。结果祸闯大了,有人举报,说我们工厂没有经过工商局批准私自接电,黄岩县电力公司要求县检察院给我们的厂长监视居住并立案审查,吓得我根本不敢再去那个新的地方,生产又陷入了停顿,这一年我二十二岁。
在恐惧、无奈、叫天不应、入地无门的情况下,有一个声音在向我们召唤,家乡的工办主任,为发展乡镇企业,主动找到了我们。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协调下,我们租用了一个村庄的生产队仓库,把那些设备搬到这个新租用的仓库里,开始安装生产电冰箱零件。这些设备的搬运,我们都是用人力手拉车像蜗牛挪动般实现转移。一辆手拉车三到四个人,一共有几十辆手拉车,边推边拉。那几天碰巧老天下了倾盆大雨,虽然汗流浃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只要能向前挪动一步,就是我们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一干就是几十公里,道路泥泞,坑洼窄小,由于这些设备太重,捆绑锁紧难度很大,几个昼夜才能搬运完成,那种艰辛与折磨与我当年牵牛时牛在耕地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因为搬迁,路桥中学校办工厂的名称我们不能用了,在乡工业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给我批了一个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叫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有了营业执照后,我们便轰轰烈烈地大规模地招聘员工,开始扩大产能,制作设备,研发新产品,生产的电冰箱零配件供不应求,一举成名,成为全中国最有竞争力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研究生产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几乎所有的电冰箱厂,包括上海上菱、远东阿里斯顿,安徽美菱、扬子,杭州西冷、华日等等。后来由于企业发展较为顺利,我们又扩大产品种类,开始生产电冰箱、电冰柜等制冷设备,青岛奥柯玛电冰柜就是我们为其贴牌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欣欣向荣,一片繁忙,成为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知名度。
一九八九年,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乡政府,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我去上大学了。
一九九二年三月,我从已经送给政府的资产中回租一部分厂房,开始新的创业生涯,对我来讲,这是第四次创业了。邓小平南方讲话在天地间又一次荡起了滚滚春潮,万丈春辉,暖透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整个中国进一步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我的创业热血又一次被点燃,那一年我已经二十八岁了。研究、生产什么呢?装潢材料。
九十年代,进口装潢材料在中国很受欢迎,国产装潢材料的研究、生产刚刚起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装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生产的装潢材料完全可以取代进口且价格便宜,很受市场欢迎,又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我们马上扩大生产,把送给乡政府的厂房、土地以市场价格一点一点地买回来。按照我的习惯,又是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大规模生产镁铝曲板、铝板幕墙等装潢材料,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后来,我们的这些自主创新成果又被其他人学走了,虽然我们有专利,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但被别人拷贝,也许是那个年代的命运安排,当然今天的法制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又放弃了这个产业,开始研究摩托车。
吉利是全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后来很多人发现,吉利公司的摩托车供不应求,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自然又有许多企业跟着学,几年间,全国几十家摩托车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而且有些企业缺乏合规意识,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甚至出现了偷税漏税的不正当竞争,我又退出了这一领域。
接下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吉利转型升级研究生产汽车,那一年,我已经三十五岁了。我们发展汽车产业是从办学开始的,严格培养、培训技师技工,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今天吉利汽车公司取得的发展与吉利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早已经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能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如果中国每年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而又不是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消息。从几十万辆到几千万辆年产销量,这个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商机,进入汽车行业虽然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困难与问题,但商业空间很大,商业机遇期也很长,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练内功,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培训人才,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允许我们犯一次或几次错误,这是用钱买不来的机会效益。因此,我决定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坚定地进入汽车领域。
实践证明,这条路实在太艰辛,这条路也确实很诱人,这条路时而景色秀丽,时而乌云密布,我们勇敢地在这条路上参加了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虽然跑得腰痛腿软,浑身浸透汗水,有时还出现精神恍惚,不知所措,但前方的路依然充满神秘,勾起了我们无穷的想象,探索远方秘密的心情根本无法平静,已经扬起的创业风帆将继续推动我们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汽车世界。
创业箴言:我们还是用李书福的文章原话来说,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一定要打基础、练内功,千万不能随泡沫飞扬,跟妖风起哄,否则风口过后将会留下一片狼藉的凄惨景象。退潮以后,裸泳者将会很难看,搞得不好有可能回不了家。
鲁迅的《故乡》中有一段话:“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回顾李书福的创业历程,不难发现,他本人可谓是独具慧眼,标新立异,从来不愿意走别人的老路,他需要的一根独木桥,狭路相逢勇者胜,汽车行业就是他的目标,别人模仿不了,也追随不了,他才是真正的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