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网络小说
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出自哪本小说
“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
每每看到文章的留言中出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击节叫好。就如同岳飞的满江红和那句“还我河山”,亦或是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都是那么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令自己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但问题是,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有些朋友可能不一定知道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相信打开这篇文章的人都是比较好奇的。
这句话的原文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看来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汉朝人,也应该是名武将。我们熟悉的汉朝的猛将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是不是他们呢?不,不是他们,说这句话的这个人叫陈汤。
汤公像
在班固的《汉书》卷七十有这样的记载:
孝元皇帝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诏县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这事我们要从公元前49年开始讲起。
这年汉元帝即位,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给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好江山社稷一片安详,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边疆稳定,四海升平,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璀璨、驰骋沙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可时隔数年,就在这片祥和中,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朝廷派到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激愤。而匈奴这边呢,郅支单于杀完人后冷静下来一琢磨,也后悔了,害怕大汉报复,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
往哪走?越远越好!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长途跋涉带领北匈奴来到康居东部居住,远离汉境数千里。可能大家还没有特别的感受,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笔者查了资料,这个康居是在巴尔喀什湖湖和咸海之间,这里曾经在唐朝的时候纳入过中国的版图。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还没感受,来我们看看地区。
古代的地区,康居在大月氏的北部
对比一下现在的地图看能感受会清晰一点
陈汤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所以凡事亲历亲为,靠着勤奋和勇气在军界努力打拼。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这个二人组掌握着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也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汉驻西域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面对郅支单于杀完汉使逃跑后远离汉境的情况,甘司令和陈政委都倍感责任重大,郅支跑的远远的,虽然一时间边境再无烽火之忧,但从汉宣帝以来就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众多的西域诸国,都因为这事把眼睛瞄向汉朝,毕竟你当这么多年大哥,现在有人出手挑战你底线,大哥你看着办吧!
如果放任不管,大汉王朝多年来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就要鸡飞蛋打,因此,司令和政委同志暗暗定下决心: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离边境八年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大军征讨,一举格杀郅支单于,并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丰、全胜凯旋。
这里要多说一句,当时这四万兵马是陈汤的假托圣旨从各藩属国借来的,甘延寿面对陈汤的强势最终妥协。
事后,政委陈汤给汉元帝写了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而疏奏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看到大捷也就没有继续深究陈汤假传圣旨的事。
当然,后来的陈汤也因为这件事一生起起伏伏,最终晚年比较凄惨,可能也是后来没有像卫青,霍去病等人一样那么受史学家的推崇吧!